眼科医疗一级市场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。根据动脉橙数据库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我国眼科领域的融资事件中,国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占比约42%,市场化的机构占比约30%,以CVC为代表的产业方背景机构占比约28%(2023年占比约25%),后者持续提升。产业资本蜂拥入局的背后,是行业对构建产业生态的巨大期待。以上游的龙头企业欧普康视为例,该公司已出资近10亿元,并形成了上市公司+四支基金的投资矩阵,在眼科器械等领域持续出手:在眼科及眼视光产业链上,欧普康视投资覆盖了防治、筛查、手术、药物治疗多个环节,选取了有技术先进性和市场潜力的产品。具体来看,欧普康视投资的广州视明应用AI技术研发视功能和裸眼 3D 等产品;广州卫视博研发人工玻璃体和视网膜加固产品,代表产品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是国际首创的挽救眼球的人工器官,可以精细模拟人眼玻璃体结构和功能;迪视医疗研发出了显微手术机器人……处于下游的何氏眼科近期也表达了参与行业生态共建的信号。“何氏眼科在稳健前行的过程中,也会积极与眼科产业界各方一起强强联合,将产业生态做大做优做强。”何氏眼科董事会秘书周晋峰在CCOS大会同期活动眼科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。具体方向上,何氏眼科会持续与高端设备、消费医疗、眼科药物、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创新企业保持交流、互动,并给予产业合作、投资等各类支持,共同促进行业发展。“随着产业资本的进入,眼科器械领域的存量优质标的资产会在两三年内被瓜分完毕,产业孵化进入新周期。”资深投资人李洋表示,“一些成长性好、产品出色的企业,会得益于上市龙头相对充沛的资金、完善的渠道实现更快的成长,也能更轻松‘熬’过当下的资本寒冬期,未来也能通过被并购成为龙头旗下产品链条的重要一环。”不过,李洋也建议,国产眼科器械领域的新势力在未来势必走向全球,也会有企业成为与蔡司比肩的巨头企业。因此,对于部分创新企业而言,成长过程中绝不能躺平,在紧紧抓住新一波产业孵化浪潮的同时,不能成为附庸,一定要有足够的“野心”,始终聚焦高端和做平台型企业,在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走出差异化路径。只有这样,国产眼科器械才能拥有更为灿烂的明天。